因應陸第二波自貿區競爭
2014年11月11日 04:10 鄭博文
大陸公開申請自貿區的地方有28處之多,第二波自貿試驗區名單,如果如外界猜測為廣東的前海、南沙與橫琴島;福建的福州、廈門、泉州及平潭;天津的濱海新區,勢必會影響未來台商回流與外資進駐。圖為可望列入自貿區的平潭海關監控室。(中新社)
目前中國大陸公開申請自貿區的地方有28處之多,習近平已下達指令,要盡快且全面性讓自貿區遍地開花,因此第二梯次自貿區名單呼之欲出,看待此一訊息,不禁對躺在立法院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前景感到憂慮,深怕台灣的示範區到頭來又是做虛工、一場空。
大陸對自貿區政策推動如此積極,除了開放紅利外,還有其他因素,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150問》一書可以找到答案。第5問「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國內背景是什麼?」明白指出,設立上海自貿區,意味著大陸改革開放進入全新的歷史階段,是機制與體制的全面創新與升級,可以創造出一個符合國際慣例、自由開放、鼓勵創新的市場經濟環境。
第6問「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國際背景是什麼?」清楚表示,大陸面對《中美雙邊投資協定》(中美BIT)、《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議》(TTIP)3大貿易談判壓力,美國參與這3項談判,都極度推行全面與高標準的貿易投資規則,可能對大陸經濟帶來重大風險。
因此,通過上海自貿區小範圍試點,測試大陸進一步開放、和接受美式高標準貿易投資規則的承受力、風險與防範機制,未來讓大陸更有能力發言與回應新國際貿易規則制訂。
從回應內容可看到,大陸欲透過自貿試驗區的戰略思維,積極主動出擊,以避免因3大談判的結果,讓大陸經貿邊緣化,進而影響經濟成長率與GDP。目前上海自貿試驗區已實施滿1周年,初步成果,如新設企業超過原上海綜合保稅區過去20年的企業存量、落戶外資專案數量,達上海全市4成,成效比預期好,因此才有第二波的自貿試驗區推動指令。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150問」除闡述自貿試驗區原來立案的疑問外,並導入推動1年來各項問題的解釋,使上海自貿試驗區的經驗,拓展到其他省市;對照台灣的示範區,馬總統在3年前就提出,主管部會與智庫的表現,令人失望,一再貽誤時機,使得台灣經濟陷入邊緣化危機。
大陸第二波自貿試驗區名單,如果如外界猜測為廣東的前海、南沙與橫琴島;福建的福州、廈門、泉州及平潭;天津的濱海新區,勢必會影響未來台商回流與外資進駐,尤其是福建自貿區的泉州又是「中國製造2025」的示範城市,對台商的轉型升級會有很大助益。
期盼在野黨能盱衡時勢,理解台灣經濟的處境,讓《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盡速通過,帶動新產業與就業機會,使台灣經濟脫離困境。希望在野黨三思;更盼望政府相關部會,好好研究更多上海自貿區的相關報告或書籍,調整台灣示範區的不足之處,來迎向大陸第二波自貿試驗區的競爭。
(作者為國立屏東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