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所得稅法第 66 條之 9 2 項彌補以往年度虧損,係指營利事業以當年度未分配盈餘,實際彌補以往年度之虧損


裁判字號:99年判字第1336
案由摘要:營利事業所得稅
裁判日期:民國 99  12  16 
資料來源:司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判決                      99年度判字第1336
      百年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秦綏遠
訴訟代理人  卓隆燁
被 上訴 人  財政部臺北市國稅局
      凌忠嫄
上列當事人間營利事業所得稅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977
17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6年度訴字第3733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一、上訴人87年度未分配盈餘申報,原列報項次1「會計師查核
    簽證依法調整後課稅所得額」新臺幣(下同)-34,287,914
    元、項次3「當年度依所得稅法或其他法律規定不計入所得
    課稅之所得額」32,027,310元、項次14「處分固定資產之溢
    價收入作為資本公積者」116,254,677元及項次15「彌補以
    往年度之虧損」0元,經被上訴人分別核定為0元、32,027,3
    10元、85,862,120元及0元,據以加徵10%營利事業所得稅3,
    673,897元,而以民國(下同)931215日 核定通知書通
    知上訴人補繳稅額2,764,651元。上訴人不服,申請復查,
    未獲變更,提起訴願,亦遭駁回,遂提起行政訴訟。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上訴人87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之結算申
    報及更正申報,均經會計師查核簽證申報在案,原結算申報
    之課稅所得額為0元,嗣因87年度出售大同大樓之房地售價
    比例於88年度始確定,遂由會計師併同上訴人就上開確定之
    房地售價,向被上訴人辦理87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更正申
    報,更正後上訴人申報之課稅所得額為虧損34,287,914元。
    則上訴人87年度未分配盈餘之計算,依行為時所得稅法第66
    條之95項規定,自應以更正後上訴人申報之課稅所得額(
    即虧損34,287,914元)為準,則被上訴人核定之未分配盈餘
    應為2,451,059元、加徵10%稅款應為245,106元及應退稅額
    664,140元。然被上訴人竟以上訴人該年度營利事業所得
    稅結算申報,不服被上訴人否准其更正房地售價比例計算,
    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判決駁回確定為由,執意以更正申報
    前之課稅所得額0元,作為未分配盈餘之計算基礎,是其所
    核定之未分配盈餘36,738,973元及應加徵10%稅額3,673,897
    元,明顯違反所得稅法第66條之95項規定。財政部賦稅
    署基於中央最高財稅主管機關職權,已闡明行為時所得稅法
    66條之92項第8款之規定,處分資產溢價收入作為資本
    公積者,應列為未分配盈餘之減項,係以公司法等財務法令
    提列之資本公積,非以稅務法令核定處分資產溢價收入計算
    其資本公積。上訴人87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課稅所得
    額為虧損19,887,535元、處分大同大樓房地之所得為85,862
    ,120元,包括土地交易所得15,185,858元及房屋交易所得70
    ,767,262元;而更正申報之課稅所得額為虧損34,287,914
    、處分大同大樓房地所得為91,526,267元,包括土地交易所
    116,254,677元及房屋交易損失24,728,410元。又該處分
    房地行為,發生在901114日 公司法修正生效前,上訴人
    依行為時公司法第238條規定,將出售固定資產溢價收入(
    即土地交易所得)116,254,677元轉列為資本公積,於法即
    無不合。此觀之上訴人88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之
    資產負債表,其中資本公積之期初數為697,340元,期末數
    116,952,017元,足證本期提列之資本公積確為116,254,6
    77元。則上訴人辦理87年度未分配盈餘申報,將依財務法令
    規定提列之資本公積116,254,677元,列為未分配盈餘之減
    除項目,自屬適法。被上訴人竟以其所核定之出售資產損益
    ,業經本院判決確定,認本件僅得減除之資本公積為85,862
    ,120元,其核定未分配盈餘所減除之資本公積,係以稅務法
    令核定固定資產溢價收入所計算之資本公積,顯不符行為時
    公司法第238條第1項第3款、所得稅法第66條之92項第8
    規定及經濟部91320日 經商第9102054580號函釋。上
    訴人長期投資之新燕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燕公司)原
    為上市公司,因發生財務危機,嗣後已下市,87年度對新燕
    公司之期末評價結果,發生永久性跌價損失81,144,661元,
    有會計師簽證報告可稽,復於辦理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
    時,配合現行稅捐稽徵實務見解,將永久性跌價損失暫以未
    實現損失予以調整減除,亦有會計師查核簽證報告可按。但
    本件上訴人帳載累積虧損高達139,973,339元,並無永久性
    跌價損失之盈餘可供分配,故於計算未分配盈餘時,應列為
    未分配盈餘之減除項目,始符合量能課稅及租稅公平正義。
    乃被上訴人否准長期投資之永久性跌價損失81,144,661元,
    列為未分配盈餘之減除項目,有違所得稅法第66條之9規定
    及本院93年度判字第1348號判決意旨。上訴人與買受人元
    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元大公司),並無從屬或控制之
    關係,雙方依買賣合約第2條後段議定之房地價款,即屬雙
    方共同認知之房地市價無疑,爰上訴人據此雙方合意確認之
    房地價款,辦理更正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內容,自屬合
    法。被上訴人亦不難向元大公司查證其對系爭房地之入帳金
    額,已證實買賣雙方價款之一致性。縱被上訴人對上訴人更
    正之房地售價存有疑義,依行為時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
    (下稱查核準則)第32條第3款規定,依房屋評定標準價格
    與土地公告現值之比例,予以計算土地及房屋之出售價格,
    而非完全抹煞上訴人更正之申請,被上訴人見解難謂合法。
    再查系爭房地售價總價款為261,606,500元,於總價不變之
    情況下,依上訴人與元大公司之協議書事項,將土地價款由
    原暫定之91,562,275元變更為185,740,615元,房屋價款由
    原暫定之170,044,225元變更為75,865,885元;更正後土地
    利得為116,254,677元,依照行為時所得稅法第4條規定,土
    地交易為免稅,故應將土地利得116,254,677元轉列為資本
    公積項次內;更正後房屋利得為虧損24,728,410元,應依所
    得稅法第24條規定,自本期損益項下減少;則系爭年度之未
    分配盈餘數亦應減少,進而影響下期財務報表之正確表達,
    上訴人依照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8號「會計變動及前期損益
    調整之處理準則」參、會計準則第17項規定,申請更正系爭
    年度財務報表,應為適法。會計師查核簽證申報之案件,
    其未分配盈餘之計算,法律明定「應以納稅義務人申報之課
    稅所得額為準」,與被上訴人核定之課稅所得額無涉;而納
    稅義務人依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8號規定辦理財務報表及營
    利事業所得稅申報之更正,相關更正後之項目及課稅所得額
    ,如經會計師查核簽證者,亦屬經會計師查核簽證申報之範
    疇無疑,其未分配盈餘之計算,自亦應以更正後納稅義務人
    申報之課稅所得額為準,與被上訴人如何核定更正後之課稅
    所得額無關。況會計師併同納稅義務人依法辦理更正申報之
    案件,相關更正後之項目及課稅所得額,亦已循正當程序辦
    理更正,並未有被上訴人所指摘非法申報之情事,上訴人既
    經合法程序辦理更正,依法即應以納稅義務人更正後之課稅
    所得額為未分配盈餘之計算基準。被上訴人核定本件未分
    配盈餘時,擅予加計更正前之「扣除彌補以往年度虧損數」
    ,顯有重複計算本期未分配盈餘數之情,原處分應予撤銷。
    本件更正後申報之課稅所得為虧損,並無彌補以往年度虧損
    之適用,惟依被上訴人「87年度未分配盈餘申報核定通知書
    」顯示,被上訴人於第4項次「依所得稅法第39條規定扣除
    之虧損額」欄仍予以加回彌補以往年度虧損數61,098,458
    ,明顯有虛增本期未分配盈餘數之錯誤,原處分應予撤銷。
    綜上,本件結算申報及更正申報係經會計師查核簽證申報
    在案,則於計算未分配盈餘時,其課稅所得額依法應以更正
    後之申報數為準;而本件未分配盈餘可減除之資本公積,應
    以公司法之財務法令所提列之數額為準,與稅務上核定出售
    固定資產溢價收入所計算之資本公積無關;又本件因帳載為
    累積虧損,並無盈餘可供分配,系爭股票股利及長期投資跌
    價損失,應免予計入計算未分配盈餘,俾免違反量能課稅及
    租稅公平正義。本件未分配盈餘加徵10%營利事業所得稅之
    計算,依公司法第238條、所得稅法第66條之9規定及本院93
    年度判字第1348號判決意旨,應按帳列未分配盈餘數扣除提
    列資本公積數及扣除以往年度虧損數後之實際可供分配數為
    準,被上訴人對本件未分配盈餘加徵10%營利事業所得稅之
    計算,未慮及提列資本公積數及扣除以往年度虧損數,顯屬
    違法等語,求為判決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
三、被上訴人則以:項次1「會計師查核簽證依法調整後課稅
    所得額」部分:參酌行為時會計師辦理所得稅查核簽證申報
    須知第3條之規定,可知行為時所得稅法第66條之95項規
    定所謂「第2項所稱課稅所得額,其經會計師查核簽證申報
    之案件,應以納稅義務人申報數為準計算。」當指會計師已
    依前揭申報須知第3條規定合法申報而言,倘未合法申報,
    自應依法予以調整,實無以申報數為準,否則無異鼓勵非法
    申報,亦有違行政程序法第6條之規定。本件上訴人87年度
    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係會計師查核簽證案件,885
    31日自行列報依法調整後之課稅所得額為0元,其中出售資
    產增益項下,依查核簽證報告書記載,帳列出售固定資產利
    85,862,120元,申報為70,676,262元。嗣上訴人具文更正
    87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書部分內容(被上訴人於891
    26日收受),主張其與元大公司簽訂之不動產買賣契約書
    ,原土地價款91,562,275元及建物價款170,044,225元,經
    雙方簽訂協議書,分別變更為185,740,615元及75,865,885
    元,總價款仍為261,606,500元,更正後出售固定資產利益
    -24,728,410元,全年所得額為-54,163,749元,課稅所得
    -34,287,914元。該更正申請案經被上訴人否准,上訴人
    不服就出售土地及房屋售價部分所為之復查、訴願均遭駁回
    ,提起行政訴訟,亦經原審法院90年度訴字第4872號判決、
    本院92年度判字第1589號判決分別駁回其訴及上訴確定。顯
    示上訴人所為更正申請並非適法。又投資損失之認列依查核
    準則第99條規定,應以實現者為限。上訴人對於系爭長期投
    資跌價損失,依查核簽證報告書第IS5頁,業以未實現為由
    ,自行調整,此為上訴人所自承,本部分損失既未實現,被
    上訴人按會計師查核簽證依法調整後計算之課稅所得額核定
    ,自無不合。至上訴人援引本院93年度判字第1348號判決係
    屬個案,並非判例,且所據事實與本件並不相同,自無比附
    援引之必要。且未實現長期投跌價損失亦非所得稅法第66
    92項第1款至第9款規定之減除項目,亦非同法條第10
    規定「其他經財政部核准之項目」,上訴人主張應自未分配
    盈餘中減除,於法即有未合。綜上所述,被上訴人原核定按
    上訴人原列報87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列報數,核定
    項次1「會計師查核簽證依法調整後課稅所得額」為0元,並
    無不合。項次3「當年度依所得稅法或其他法律規定不計
    入所得課稅之所得額」部分:上訴人投資其他營利事業,87
    年度獲配股利收入31,979,775元,依所得稅法第42條規定雖
    不計入所得額課稅,惟仍應列入未分配盈餘計算之加項,此
    乃行為時所得稅法所明定,縱與財務會計處理有間,仍係正
    確適用法律之結果,上訴人87年度未分配盈餘申報,業自行
    列報為未分配盈餘之加項。又公司投資所得之股利,依所得
    稅法第42條第1項規定,固不計入所得額課稅,惟僅不計入
    課稅所得而已,該投資所得仍屬公司實際所得,應屬公司盈
    餘一部分,既非依法不能分配,亦非已不存在之所得,依行
    為時所得稅法第66條之92項、第42條第1項及同法施行細
    則第48條之102項第2款規定,於計算未分配盈餘時,應作
    為計算未分配盈餘之加計項目,且非行為時所得稅法第66
    92項所列之減項,自不得將此加項,又擅列為減項而排
    除之。項次14「處分固定資產之溢價收入作為資本」部分
    :上訴人87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依查核簽證報告
    書第IS4頁及第IS5頁記載,帳列出售固定資產利益85,862,1
    20元,依查核簽證報告記載「出售固定資產利益,其中出售
    土地之交易所得15,185,858元符合所得稅法第4條之免稅規
    定,應予帳外調整減列,詳『固定資產』科目查核說明」,
    揭示該科目業經會計師查核竣事,上訴人帳列出售固定資產
    利益確為85,862,120元,堪可認定。又上訴人出售房地,其
    契約所載價款明確並無虛偽不實、錯誤或房屋顯較市價為低
    情事已如前述,從而被上訴人據上訴人帳載情形,核定項次
    14「處分固定資產之溢價收入作為資本公積者」為85,862,1
    20元,並無不合。項次15「彌補以往年度之虧損」部分:
    依行為時公司法第20條第1項、第228條第1項第7款及第230
    條第1項規定,虧損之彌補,須經向股東會提出虧損撥補議
    案,並經股東會議決之程序為之方可;又商業會計處理準則
    26條第2項復有:「盈餘分配或虧損彌補,應俟業主同意
    或股東會決議後方可列帳,如有盈餘分配或虧損彌補之議案
    ,應在當期財務報表附註中註明。」之規定,是以得依所得
    稅法第66條之92項第2款規定為彌補以往年度虧損,當指
    營利事業以當年度之未分配盈餘實際彌補以往年度虧損,所
    得稅法施行細則第48條之104項規定,核與所得稅法第66
    條之92項第2款規定立法意旨相符,並未增加母法所無之
    限制。本件上訴人既未提示完成法定彌補虧損程序之證明文
    件,逕自主張本期帳載所得彌補帳載累積虧損後仍為虧損,
    無盈餘可供分配乙節,核無足採。加徵10%營利事業所得
    稅之未分配盈餘,應依行為時所得稅法第66條之92項規定
    ,計算稅務會計之未分配盈餘為準據,財務會計未分配盈餘
    之有無則非所問,是加徵10%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未分配盈餘
    ,仍應依租稅法之有關規定為準據,行為時所得稅法第66
    9在法制的設計上,其立法時雖有意以「財務會計」標準
    認定未分配盈餘,惟在規範設計上,係以「稅務會計」之課
    稅所得額為基礎,並於第2項中規範列舉各加、減項目,易
    言之,行為時所得稅法第66條之92項規定「稅務會計」之
    未分配盈餘,法條規定已甚為明確,適用法令者無從於法條
    明確規定之外,而為漏洞補充解釋,本件縱有財務會計與稅
    務會計之未分配盈餘未能配合情事,乃適用法律規定之結果
    ,被上訴人依法核課,並無違反租稅法律原則可言。另為使
    應加徵10%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未分配盈餘,「更趨近」於營
    利事業實際保留之盈餘,95530日 公布修正後之所得稅
    法第66條之92項,明文規定營利事業自計算「94年度之未
    分配盈餘」起,應以依商業會計法規定處理之當年度稅後純
    益為基礎,同時修正各款減除規定,併此敘明。綜上,財務
    會計上無盈餘可供分配,並不代表稅務會計上無以加徵未分
    配盈餘營利事業所得稅,仍應以租稅法之有關規定為準據等
    語,資為抗辯,求為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
四、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雙方主要爭執
    在上訴人87年度未分配盈餘申報,原列報項次1「會計師查
    核簽證依法調整後課稅所得額」-34,287,914元、項次3「當
    年度依所得稅法或其他法律規定不計入所得課稅之所得額」
    32,027,310元、項次14「處分固定資產之溢價收入作為資本
    公積者」116,254,677元及項次15「彌補以往年度之虧損」0
    元,被上訴人分別核定為0元、32,027,310元、85,862,120
    元及0元,並據以加徵10%營利事業所得稅3,673,897元,是
    否適法?經查,上訴人87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曾
    因有關營業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la王寶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