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按票據乃文義證券及無因證券,票據上之權利義務,悉依票
    上所載文義定之,與其基礎之原因關係各自獨立,票據上權
    利之行使,不以其原因關係存在為前提,執票人行使票據上
    權利時,就其基礎之原因關係確係有效存在,不負舉證責任
    。票據債務人雖不得以自己與發票人或執票人前手間所存在
    之抗辯事由,對抗執票人。然發票人非不得以自己與執票人
    間所存之抗辯事由對抗執票人,此觀票據法第13條本文之反
    面解釋自明。若票據債務人以自己與執票人間所存抗辯之事
    由,對抗執票人,應由票據債務人就該抗辯事由負舉證之責

   


按公司法第16條第1項規定公司除依其他法律或公司章程規
    定以保證為業務者外,不得為任何保證人,旨在穩定公司財
    務,用杜公司負責人以公司名義為他人作保而生流弊。若公
    司因經營業務需要,簽發票據與相對人,以供其履行債務之

    擔保,自與為他人作保有間,即無上開法條規定之適用。


公司


    法第16條第1 項固規定公司不得為任何保證人,但公司為共


    同發票或背書行為,則非法所不許。


  ()就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部分:
  1.按「票據乃文義證券,不允許債務人以其他立證方法變更或
    補充其文義,故凡在票據背面或其黏單上簽名而形式上合於
    背書之規定者,即應負票據法上背書人之責任。縱令係屬隱
    存保證背書,且為執票人所明知,仍不能解免其背書人之責
    任。」(最高法院92年台簡上字第24號判例要旨參照)、「
    票據之背書,為票據轉讓行為之一種,本票之背書人應照本
    票文義負票據法規定之責任,與民法所稱保證契約之保證人
    ,於主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由其代負履行責任之情形有間
    ,故公司在票據之背書,並非公司法第16條禁止之範圍。」
    (最高法院77年度台上字第2286號裁判要旨參照)、「公司
    法第16條第1 項固規定公司不得為任何保證人,但公司為共
    同發票或背書行為,則非法所不許。」(最高法院77年度台
    上字第942 號裁判要旨參照)。蓋票據法與公司法之規範各
    有不同之功能,票據法係為維護票據流通及交易安全而設;
    至於公司法之規範係為健全企業發展,保護股東利益而設計
    。倘公司於簽發票據後,得主張係為票據上所未記載之保證
    而簽發對其不生效力,則除破壞票據之流通性外,並嚴重損
    及交易安全,當非立法原意。
  2.原告主張:961022日 ,因原告公司實際負責人林振益與
    林通遠、被告三人要合資做砂石生意,並簽立「契約書」,
    林通遠與被告各出資1,000 萬元,林振益則未出資,當時原
    告公司登記之負責人為林振益之子林育裕,被告遂要求原告
    公司及林振益各要開立面額2,000 萬元之本票作為擔保,所
    以林振益於當日開立1 紙面額2,000 萬元(票號TH027337
    之本票予被告,原告公司則開立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1 
    予被告,以擔保砂石生意如有虧損,被告即得以上開本票求
    償,惟砂石生意已於974 1 日結帳,被告已取回其應取
    回之部分,故被告所執有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1 紙之債權
    全部不存在等語。被告對於原告簽發如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
    1 紙予其收執,係作為其出資與林振益、林通遠合夥經營
    砂石生意之投資與獲利之擔保並不爭執,且有被告所提,訴
    外人林振益、林通遠、林育裕及被告4 人於961022日 簽
    立之「契約書」影本1 份在卷可稽(見台灣台北地方法院99
    年度重訴字第1089號卷第6162頁;下稱系爭契約書)。而
    依系爭契約書之記載,第一條約定林通遠與被告提供資金2,
    000 萬元,以原告公司名義從事砂石生意,林通遠與被告取
    得獲利之1/3 ,林振益並保證林通遠與被告每月有60萬元以
    上之利潤,若每月未達60萬元,則以60萬元計算,逾60萬元
    以原金額計算、第四條約定原告公司若有虧損時,由林振益
    全額負擔,每月並支付60萬元予林通遠與被告、第五條約定
    ,原告公司結束營業時,若有虧損,仍由林振益償還被告及
    林通遠2,000 萬元、第七條約定林通遠掛名為原告公司負責
    人,實際負責人為林振益,林育裕為林振益之子,林育裕目
    前掛名為原告公司負責人,將來有關原告公司處理任何事物
    ,林育裕委由林振益全權處理等內容。因此,依上開約定,
    可知林振益與、林通遠、被告合夥從事砂石生意,並以原告
    公司名義對外營業,林振益並保證被告及林通遠每月可獲利
    60萬元以上,如有虧損,林振益仍應每月支付60萬元予被告
    及林通遠,如結束營業,林振益應償還被告之出資。則原告
    公司開立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1 紙予被告,應係用以擔保
    林振益依系爭契約書之上開約定對被告所負債務之履行,亦
    堪認定。而查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上,並無「保證」字樣
    之記載,有該本票影本1 紙附卷可稽(見台灣台北地方法院
    99年度重訴字第1089號卷第107 頁),則依前揭說明,原告
    公司簽發該本票予被告,與民法之保證不同,並非公司法第
    16條第1 項禁止範圍,縱為發票人之直接後手之執票人即被
    告所明知,基於票據之文義性及無因性,發票人即原告公司
    亦不能解免其票據責任。
  3.又原告主張:林振益、林通遠與被告就該砂石生意已於97
     4 月1 日結算,結算結果共欠被告590 餘萬元,林振益有以
    個人名義開立面額650 萬元之本票予被告等語,雖為被告所
    否認,並辯稱:「我只有出資沒有參與,後來原告有開1 
    明細給我,說他們結算之後原告公司欠我590 多萬元,後來
    林振益要以個人名義開1 650 萬元的票給我,要求我接受
    。林振益跟林通遠就直接把本票丟給我,那張票沒有兌現。
    」等語(見本院卷第71頁反面)。然經本院調閱本院98年度
    訴字第1976號、台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字第1266號民事卷結
    果(按上開民事事件為林通遠對本件被告所提起之確認本票
    債權不存在等訴訟,業已確定):本件被告於961022
    ,曾與訴外人林通遠、林振益、徐宗彬、林萬居等5 人簽訂
    「合作契約書」,約定5 人合夥成立公司,公司借用本件原
    告公司名義以為合夥事業對外營運名稱,原告公司負責人改
    為林通遠,資本額2,000 萬元,由本件被告與林通遠負責原
    告公司運作及資金調配,其餘3 人執行對外採購及交貨事宜
    ,有上開「合作契約書」影本可稽(見上開民事事件一審卷
    4546頁、二審卷第5556頁)。嗣本件被告於9610
    22日當天再與林通遠、林振益、林振益之子林育裕4 人簽訂
    系爭契約書,約定由被告與林通遠提供資金2,000 萬元,以
    原告公司名義從事買賣砂石營業,且約定系爭契約書為上開
    「合作契約書」之特約,如有不一致,均以系爭契約書為準
    。其後本件被告與訴外人林通遠、林振益、徐宗彬、林萬居
    5 人於971 2 日又另簽訂1 份「契約書」,約定若在
     97年2 月1 日前訴外人南河砂石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河公
    司)未依961018日 與本件原告公司訂立之「物料易換契
    約書」履行時,由林振益代表原告公司對南河公司提出民、
    刑事訴訟,且上開5 人於961022日 所簽訂之合作契約書
    即結束,進行清算,每人依持股負擔所投資之款項,亦有經
    5 人簽名之「契約書」影本,及原告公司與南河公司簽立
    之「物料易換契約書」影本附於上開民事卷可稽(見上開民
    事事件一審卷第36頁、第4041頁)。嗣南河公司未依約履
    行,林通遠與林振益就原告公司迄至974 1 日之支出結
    算,交由本件被告於974 1 日製作「楊山建設支出明細
    」,確認本件被告部分共出資7,028,420 元,被告已取回其
    1,085,420 元(該明細打字誤繕為1,085,430 元),尚餘
    5,943,000 元未取回,經本件被告要求加計利息60萬元,共
    6,543,000 元,而以650 萬元結算,並由林振益簽發面額
    650 萬元、到期日971231日 、票號017584號之本票一紙
    交付本件被告之事實,亦經本件被告於該民事事件審理時陳
    稱:「7,028,420 元,是我出資的金額,交給林通遠,我是
    先出300 萬元,匯到楊山建設公司的戶頭裡面... 後來300
    萬元被倒了,我就不願意再做這個生意,... 。」、「300
    萬元被倒了以後就沒有合夥... 」、「該明細表是他們跟我
    講的,我來記錄,我沒有參與。」等語,並經證人林振益於
    該民事事件證述屬實(見上開民事事件一卷第19頁反面至第
    20頁、第3334頁),及有被告所製作之「楊山建設支出明
    細」影本附於上開民事卷可稽(見上開民事事件一審卷第7
    頁)。因此原告主張林振益、林通遠與被告間之合夥關係已
    經結束,並已結算,堪信為真實。又被告另抗辯:林振益所
    簽發之上開面額650 萬元之本票並未兌現,且系爭契約書簽
    立後,林振益從未依約給付其與林通遠每月60萬元等情,亦
    為原告所是認(見本院卷第71頁反面)。因此,林振益、林
    通遠與被告合夥經營之砂石生意,雖已於974 1 日結算
    結果,就被告出資部分,應返還被告650 萬元,然林振益迄
    未返還。且就林振益依系爭契約書所約定應給付被告每月之
    利潤30萬元部分(按依前開系爭契約書第一條、第四條之約
    定,林振益每月應支付60萬元予林通遠與被告,故林振益按
    月應給付被告與林通遠之金額,應各為30萬元,而非被告所
    抗辯之60萬元),林振益亦均未給付,故於林振益依約履行
    清償其對被告所負之上開債務之前,被告所執有附表編號二
    所示之本票債權於上開債務範圍內,自屬存在。而查:林振
    益所負上開650 萬元出資本息之返還債務,加上所負自系爭
    契約書961022日 簽立時起,至974 1 日合夥結算時
    止,合計5 個月又10日應給付被告之利潤共160 萬元(計算
    式:30萬元×5 月+30萬元÷30×10日=160 萬元),以
    上合計810 萬元(計算式:650 萬元+160 萬元=810 萬元
    )。是被告抗辯合夥仍未結算,被告對林振益得按月請求60
    萬元之利潤計算迄今已達2,640 萬元云云,洵無足採。因此
    ,被告所執有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於810 萬元範圍內對
    原告之票據債權仍存在,逾810 萬元之部分,則已可確定不
    存在。
四、從而,原告請求確認被告所執有如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
    於超過810 萬元部分,對原告之票據債權不存在,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逾上開範圍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
結論: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9
條,判決如主文。
               101        4         13    
                  民事第一庭        黃信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101        4         13    
                                書記官  李佳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la王寶華 的頭像
    rola王寶華

    王寶華的顧問室

    rola王寶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