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中國大陸「十二五」文創產業的發展潛能






前言:
  中國大陸在十二五規劃中,首次以大篇幅著力論述文化規劃,今年三月,中 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亦在兩會中公開推崇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再次揭示十二五期間要把文化改革放在重要位置,讓中國大陸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文明結合相互結合起來。有鑒於中國大陸對文化產業的重視,未來在十二五期間,兩岸要如何在文創產業方面加強合作?尤其上海、北京、廣東、湖南和雲南的文化產業產值已占GDP比重的5%,未來可望成為推動中國文創產業的火車頭,對此,本文將探討中國大陸文化產業的發展潛能,同時也展望兩岸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方向。
文:劉馨(NGO工作者)
  在中國大陸《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第十篇當中,規劃了「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篇章,主張要積極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文化創新,提高文化產品質量,以創造具有藝術深度又受到群眾喜愛的文化精品。對於中國大陸來說,文化軟實力不僅象徵了國家的文化能力,同時也是帶動產業創新發展的力量,在十二五的規劃中,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較以往大為提升。

「十二五」重要文化戰略目標:大力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
  中國大陸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可以回溯到中國大陸國務院在2009年時所通過的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當時就已經將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層級的戰略性產業,開始由國家來推動包括動漫遊戲在內的多項文化產業。
  在十二五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規劃中,中國大陸預計一方面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另一方面則鼓勵開拓經營性文化產業,力圖在社會效益的基礎上,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整合。
  在公共文化事業方面,中國大陸在十二五期間將大舉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包括建設公共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提供各項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等。不僅要重視區域之間的均衡發展,健全公民文化的服務體系,完善城市的文化設施,並支援農村或是偏遠地區改善文化網路服務,同時也要加強文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拓展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利用。
  除個文化事業之外,文化產業更是關鍵。在十二五規畫中,已明確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預計透過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的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在十二五時期要大力發展的文化產業包括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複製、演藝娛樂、數位內容和動漫等,一方面培育骨幹企業,另一方面也扶持中小企業,透過鼓勵文化企業進行跨地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經營和重組,提高文化產業的規模與專業水準。

文化產業上升為中國大陸支柱產業
  透過把文化戰略目標區分為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的文化產業,中國大陸力圖在文化領域進行社會紮根與產業化的雙元性發展。相關重點工作包括以下六項:首先,以農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第二,在群體層次上,開展廣泛性的群眾性文化活動;第三,加強媒體、網際網路等媒體建設,提高傳播能力;第四,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第五,透過政府的引導,以市場機制培育核心文化企業和戰略型投資者,同時也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發展新型且多元化的文化產業型態,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最後,在以上基礎之外,也要再進一步透過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鼓勵創新文化產業「走出去」,提升國際競爭力。
  中國大陸《文化藍皮書》的主編張曉明即認為「十二五」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階段,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是這一時期的主線;在中國大陸今年第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也更進一步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的目標,將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到新的戰略層級,預計以文化產業集聚園為發展文化產業的載體和平臺,加快整體文化產業發展的速度。
  目前中國大陸文化產業佔整體GDP的比重約為2.5%,倘若要將文化產業打造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就要達到同期GDP5%-6%,這意味著在十二五期間,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將創造新的突破與轉變。對此,張曉明認為如果照中國大陸文化產業在近八年來已達到17%的增長速度來看,其實是相當有可能達成的,文化產業可以說是在過去十年間,從一個理論界所探討的邊緣議題,轉變成為中國大陸於黨和國家發展策略的核心概念,未來在十二五階段更將扮演關鍵的產業發展角色,其相關走向與發展趨勢實不容忽視。

專業化成為大陸文化產業園區的關鍵發展要素
  現有中國大陸的文化產業集聚園,可以區分為專業化和生活化兩種,其中,專業化是相當重要的。誠如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就認為最好的產業集聚園應是全產業鏈形態的專業化集聚園,文化產業的發展要件與是否能夠創造專業化的品牌、專業化的產業集聚和巨大的產值息息相關,一方面既要呈現出專業化的產業園區品牌效應,另一方面也要能塑造出權威性,擁有足夠吸引專業的人前來參觀交流的條件。
  舉例來說,北京的石景山原本是以鋼鐵產業為發展重點的重工業區,自2001年北京申請奥運成功,北京市開始展開全新的都市規劃之後,石景山即面臨了搬遷與轉型的棘手問題。當2003年首鋼產業搬遷已成大勢所趨之後,極度依賴首鋼的石景山區將如何轉型則成關鍵。對此,《石景山區數位娛樂產業基地發展規劃方案(2004-2005年)》在20045月正式頒布,明確提出石景山將以發展數字娛樂產業為目標,與此同時,在2005年的《石景山區發展定位與產業選擇》中,也進一步提出打造京西CRD(首都娛樂休閒中心區)的目標,明確的文化創意產業目標,開始一步步帶動石景山發展成為中國大陸重要的文化產業園區。
  儘管石景山在2004年文化產業發展之初時,相關產業發展條件相當欠缺,不僅全區文創類企業不超過20家,而且全部是中小企業,總產值不超過5億元,但石景山自明確制定了「政策+服務」的招商理念之後,即開始大量吸引文創企業入駐,發展到2010年底時,石景山獲批為「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和「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不僅在該區的文化創意企業超過2700家,收入160億元,同比增長更達到25%以上;由文化部和北京市共同主導的中國動漫遊戲城,更在2009年正式落戶石景山首鋼老廠區,進一步帶動了首鋼搬遷區的轉型機遇。目前該區已經吸引了近500家企業申請入駐,透過產業的聚集性,創造出石景山首剛老廠區在數字娛樂產業方面的品牌效應。

政策扶持與市場機制將決定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
  政策的鼓勵與扶持是中國大陸文創產業園區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提供寬敞的辦公場所、優惠的房租補貼,以及相對政府扶持資金,都是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措施。從石景山的例子來看,可以發現透過政策的扶持,石景山文創產業園區在2008年時已初具規模,包括一批外來的文創行業龍頭,以及從本地培養的文創企業都開始有所成長,包括網游巨頭搜狐暢遊、藍港線上等網遊企業也借勢崛起,可謂創造了石景山文創產業的興盛景象。不過,政策的扶助雖然扶植了許多文創產業,但是該企業否能夠真正通過市場機制的考驗,更是決定其能否穩定發展的關鍵,若政策支援幅度過大,企業之間又過度同質化,將造成彼此之間的競爭嚴重,缺乏強勢企業的結果,反而會讓文創產業園區內部的眾多新生文創企業,在享受政策扶助的同時,若一昧追求高品質、大製作,反而必須回頭面對殘酷的市場「淘汰賽」。
  一味的政策扶植未必能帶動整體產業的發展,政府必須要思考如何在產業發展中扮演引導與整體佈局的角色,包括產業鏈的拓展升級、龍頭產業的扶持等等,對此,石景山區在2008年啟動「明星計畫」,培育中小企業為「明星企業」,並支持「明星企業」成為龍頭企業,建立了一批擁有自有品牌的企業,至於2009年更提撥一億元專項資金,針對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或相關項目,給予最高額度不超過200萬元的補貼資金,以此促進石景山文創產業的發展未來。
整體來說,中國大陸透過發展文化產業集聚園,經營文化產業的載體與平台,一旦創造出產業聚集園的品牌效應與市場口碑時,則可望成為城市行銷、產業轉型、完善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推手,像是北京石景山就已經營起品牌效應,成為中國大陸重要的文化產業集聚園。
 兩岸合作共創「十二五」文創產業新未來
  目前中國大陸的文化產業發展也出現了「GDP掛帥」、「增長主義」傾向,即使有政策上的扶植規劃,但企業若是未能回應市場需求,將容易產生泡沫化的危機。對於中國大陸文創產業來說,已經有相關論者指出「十二五」可以說是大企業盤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機遇期,也是個人創業、建立中小企業的最佳時期,要如何在此階段掌握文化產業的發展契機,在各地建立起如北京石景山相類似的品牌效應與專業口碑,將是中國大陸文創產業在十二五期間所不可忽略的課題。
  近來兩岸文創產業已經對於如何在金融支援、創意群聚、人才教育等三方面充分合作展開密切的討論與互動,包括金融資本如何支援文化產業、文創園區如何吸引企業入駐、兩岸教育體制的各自優勢和特色等,都是兩岸文創產業未來合作的關鍵,在相關政策扶持下,如何妥善運用資金、人才、與專業性,真正打造出具有市場口碑的品牌,將是兩岸在文創產業要共同努力的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la王寶華 的頭像
    rola王寶華

    王寶華的顧問室

    rola王寶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