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開放陸資 擴大臺灣經濟新格局


出處:林建山博士






早在上一個世紀的90年代,大陸就已開放台商投資,這股技術、資金與經營管理的活水,為大陸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由於種種政治經濟原因,直到2009630日,臺灣才首度宣佈開放陸資來臺,兩岸終於落實雙方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

文:林建山博士(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開放陸資來臺 尚有很大再努力空間
臺灣開放陸資來臺,首批192個項目;第二波在2010520日臺灣接續開放了銀行、證券、期貨等12個項目;接著第三波在20112月農曆年前針對開放陸資,經濟部公佈了兩項重大政策,一是擴大開放陸資來臺投資項目,二是解除臺灣面板業者登陸的N-1世代限制,同時准許業者前往大陸參股倂購。兩政策上路二個多月來,迄無業者提出申請。 施顏祥被問及二次擴大開放陸資的效益時表示,有聽說大陸一些彩電業者感興趣,但目前投審會都還未收到任何具體投資申請,但擴大開放陸資來臺效益會在半年、一年後,也就是要到2012年才會顯現。
第四波是經濟部在32日最新開放42項產業,主要是配合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服務業早收清單上路,包括製造業25項、服務業8 項以及公共建設9項,對當前臺灣經濟發展與就業皆有助益,其中,風力發電設備製造、電池製造等10項製造業,以及觀光用空中纜車運輸服務、停車場業、遊樂園及主題樂園等3項服務業,將全面開放。迄今累計起來,臺灣開放陸資來臺項目,總共祇有247個。
目前政府的陸資開放原則,是「先緊後寬」、「循序漸進」以及「有成果再擴大」;製造業部分依據敏感度高低分成 3類,分別訂定持股比率。其中,敏感度最低的塗料、染料及顏料製造、清潔用品製造、金屬模具製造等10項產業,完全開放陸資參與投資;對於敏感度次低的肥料製造、冶金機械製造、木工機械設備製造等10項,陸資可參股投資現有事業,持股比率最高可達20%,而合資新設事業,陸資持股比率可達50%,但對該事業不得有控制能力。敏感度最高的積體電路製造業等5項,陸資持股比率最高為10%;合資新設事業,陸資持股比率可達50%,惟對投資事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另外,陸資提出的產業合作策略,須由經濟部專案審查通過。
此外,陸資投資港埠經營服務業,包括港埠業、其他水上運輸輔助業(如港區內工作船、交通船及拖駁船經營、引水、貨物裝卸、海難救助)、其他運輸輔助業(如貨櫃及貨物集散站經營、與運輸有關之貨物檢驗、代計噸位等公證服務)、普通倉儲業、冷凍冷藏倉儲業等 5項,除須符合《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所規定的營運區域及業務範圍外,陸資持股比率以50%為上限,且對投資事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
禁錮多年以後,臺灣終於打開陸資來臺大門,目的在借助大陸資本,充裕臺灣產業資金,活絡臺灣金融市場,擴大兩岸產業合作的領域,並藉由中國大陸轉進國際市場;此外,也藉以彰顯臺灣經濟的自由開放,讓國際投資人對臺灣市場抱有更大信心。不過,開放陸資近兩年的效果,卻大不如預期。經濟部投資審查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2月底,共計核准陸資入台投資案120件、增資案6件,投(增)資金額1.45億美元。

設定多重限制 束縛陸資手腳
陸資來臺邁不開腳步的原因,顯然不是大陸可用於對外直接投資的資本不多,商務部的統計顯示,2010年大陸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高達590億美元,投資目的地涉及129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0年底,大陸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588億美元。
根據政府既有的規劃,陸資來臺可投資基礎建設、製造業(限制項目採負面表列),陸銀也可來臺設立辦事處;對於航運、電信、金融業等特許行業,則採有條件開放。不過,半導體、高科技敏感技術、石化上游等102項產業,目前繼續列為禁止陸資項目;主管機關傾向放寬的投資項目,包括陸銀來臺設立辦事處,高速公路、一般公路、橋樑及港口等基礎建設、國內房地產市場,還有政府大型公共建設標案等。
兩岸經貿鬆綁已是既定政策,因此,禁止陸資投資項目有必要進行全面性重新檢討,盡量不要有太多設限項目;何況兩岸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業的合作,與互設分支機構,都可以有效擴大兩岸金融交流。
當然,政府對於安全敏感性高的產業,如媒體、國防尖端科技等採「負面表列」方式限制外,其餘部份確有必要儘量比照外資處理,甚至進一步開放大陸企業投資生產事業,及長期性的基礎建設。任何從外部引進資金,都可以活絡臺灣經濟,為臺灣提供豐沛的資金動能,並且增加臺灣的就業機會,陸資當然也無所不同。
對於陸資來臺購屋,目前行政院的立場是,只要在不開放單純買土地或整棟大樓的情況下,並不限制購買住宅或商用辦公大樓,陸資都可比照外資模式鬆綁。而大陸地區民眾來臺居住時限,以及資金來源、融資問題,政府都有必要全盤檢討。
其實,陸資來臺不但能夠強化臺灣內需,有效刺激臺灣經濟,而且因為投資商辦大樓,設立營運總部後,會帶進不少工作人口,增加住宅需求。但也有學者提出疑慮,認為陸資來臺購屋是一種移民政策,以增加房地產需求為目的,恐怕祇會炒高房價,讓地狹人稠的臺灣居住環境更擁擠,祇會使房地產景氣落底時間向後推遲。
當前臺灣對陸資的限制頗多,對大陸投資人並不公平,更影響到陸資來臺的積極性。在開放陸資議題上,臺灣一開始就以保守主義的思維為指導,確定了「先緊後鬆、循序漸進,先有成果、再行擴大」的原則。這種保守主義貫穿於臺灣開放陸資政策的各個面,使得能夠入臺投資的企業有限。
就已經開放的247個項目言,祇佔臺灣產業總數的五分之一,而且仍然維持正面表列方式,也就是說沒被列入開放的項目,陸資不得進入,相對於其他外來資本之採取負面表列方式,祇要沒被禁止的,外資就能進入,陸資明顯遭受歧視。
此外,在開放的投資產業領域、投資金額、參股比例等方面,依然對陸資有相當嚴格的限制:如對製造業投資依敏感程度分為三類,最敏感的積體電路、面板等高科技產業,祇開放5項,參股比例不得超過10%﹔對敏感度較低的肥料、冶金機械及其它金屬加工用機械設備製造等開放10項,參股比例不得超過20%﹔合資新設企業,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大陸投資者對投資企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另外,大陸企業必須提出產業合作策略,並經專案審查通過方可投資。這種管制作法,基本上與60年代以前戒嚴時代,為了保護國內幼稚產業而抵禦外資的管制方式,並無二致。
從開放陸資的一開始,輿論就呼籲當局務實處理陸資問題,排除投資阻力,增強陸資來臺信心。陸資是資本,沒有政治屬性,臺灣祇有以積極與開放的姿態鼓勵與吸引陸資,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兩岸雙向直接投資,才能實現兩岸經貿關系的正常化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臺灣經濟的長期發展,促進就業,惠及民生。實現兩岸企業雙向投資的意義,不祇在於經濟上的雙贏,而且兩岸企業合作可以實現「無縫對接」,還有利於改變兩岸民間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增進彼此瞭解,消除隔閡。

陸企滿懷期待可以「錢進」臺灣
大陸中化集團臺灣辦事處辦公室設在臺北地標建築101大樓,正在申請成立臺灣分公司。中化是陸資開放來臺的首批大型國企之一,「錢進」臺灣乃公司董事會認真研究後的企業自主行為,來臺設立機構,可以深入地頭與相關企業第一類接觸,有利於市場開拓。
事實上,很多陸資企業像中化集團這樣對投資臺灣充滿期待,20112月,陳雲林訪臺的隨團重量級企業家,都對來臺投資表現出濃厚興趣。目前,中遠已經向臺灣陽明海運提出了入股高雄貨櫃碼頭的要求,認為兩岸經貿合作已經到了非常好的時機,華潤集團的醫藥、能源、地產以及其他產業,都可以嘗試在臺灣開拓業務;大陸目前風力發電總量已經居全球第一位,臺灣因為空間較小,陸地上很難發展,但可以發展海域的風力發電,兩岸業者可以合作研發生產全世界最大的海域發電生產設備;中航集團則希望參與「愛台12項建設」中的航空樞紐建設,俾兩岸攜手能把「桃園航空城」做得更好。
大陸企業「走出去,到境外投資生產」,是十二五期間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而大陸企業對臺灣投資,正可以改變過去台商對大陸單向投資的模式,從單向投資轉變為雙向投資,從單一形態到多元形態,從內循環到產業鏈的合作,兩岸經貿合作現的大格局才有可能實,
到目前為止儘管來臺投資的陸資數量不多,資金總量也不大,但事實已經為臺灣經濟社會帶來新的生機,最直接的就是,為臺灣創造了3000多個就業機會,按每戶3口人計算,能夠惠及上萬人生活。20097月底,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獲准投資收購臺灣帝普科技公司股權,設立「臺灣新大陸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大陸首家經過正式核准的來臺投資企業。新大陸臺灣子公司的團隊,全部用的是臺灣員工,投資臺灣,體現的是優勢互補,追求的是兩岸創造,瞄準的是國際市場。工業總會也預計,未來大陸企業來臺投資會逐步呈現從第三產業和服務業轉向製造業,特別是高端製造業投資營運的趨勢,兩岸企業合作的目標,絕不僅是兩岸市場,兩岸合力推動陸資來臺 ,設定的政策目標應該是取得 112 的市場效應,以便協同在全球市場上佔據更重要的位置。


有效運用陸資可以提升臺灣競爭力
截至目前,兩岸之間祇依存於單向投資,也就是祇許臺灣大量投資大陸,例如,2000-2010年臺灣對外投資總金額1,234.5億美元當中,就有68.2%以上,也就是841.1億美元,是前往大陸投資的,但大陸資金卻因為政府政策限制,而無法來臺。觀察同一時期,即2000年到2010年全體外來投資臺灣的總額673.4億美元,大陸資金却僅占0.2%弱,累計祇有微不足道的1.45億美元,顯見兩岸資金往來不平衡現象極不正常。
近年來中國大陸在經濟高度成長之後,也開始對外投資,以2007年為例,全年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非金融部分)為187億美元,已經超過臺灣對外(647,000萬美元)及對大陸投資(997,000萬)的總額,且呈現快速成長,若照此速度成長下去,未來大陸對外投資金額會快速大量增加,若再加上大陸對外金融投資,其整體對外投資金額不容小覷,政府實在沒有理由將這股大可振興臺灣經濟活力的「近水資金」擋在門外。
晚近,經濟部提出所謂的「兩岸產業合作平台」,希望透過兩岸經貿的正常化,兩岸各具優勢的產業能夠合作,讓臺灣成為「企業經營決策的中心」及「價值創造的基地」,並以研發設計、高附加價值生產與後勤支援等三個功能的完善建立營運總部。因此,已經就現有產業進行評估,認為中草藥、太陽光電、汽車電子、航太、紡織與纖維、通訊產業、LED照明、自行車等,是臺灣的優勢產業,並認為在這些項目中可以找到與大陸合作的契機;而包括風力發電、流通服務、石油與石化、設計產業、資訊服務、食品產業、精密機械、光儲存等,則是下一個階段,兩岸廠商可以合作的產業項目。
另外,為了吸引臺灣,乃至外資在臺灣,建立營運總部,政府也持續提出各項租稅及土地的優惠政策,若再加上兩岸經貿正常化所建構的兩岸一日生活圈,以及臺灣原本就具有的優勢管理和技術條件,臺灣產業的升級與戰略位置的提升,都可透過兩岸產業的合作來予以實現。


臺灣朝野對開放陸看法仍有歧見
3
2日臺灣新一波增加對中國開放的42個投資項目,包括製造業25項、服務業8項以及公共建設9項,都是臺灣產業具有共識,並且大陸企業有興趣的投資項目。因為其中也包括了敏感的關鍵產業,因此,在野的民進黨批評,這項開放措施將使得臺灣失去財經的自主力,讓臺灣更加依賴北京;而對中國開放關鍵產業,將使得臺灣重要的技術流向中國、臺灣的失業率將因此增加,甚至還可能出現陸資炒作股票的情形;並且主張目前臺灣游資充斥之際,政府應該引導這些資金去投資,而不是加碼引進陸資。事實上,在臺灣降低遺產稅和贈與稅之後,已經湧入許多資金,臺灣的貨幣供給已經太多,並不缺資金,只是政府沒有因勢利導,把市面上的游資導入正常的投資,導致股價上漲,房地產狂飆。
但經濟部認為,32日對陸資開放港務業,除了投資本身,還可以讓亞太地區的海空營運貨物經過臺灣,這對於臺灣服務業的成長將大有幫助。事實上,目前陸資總共對臺投資1.45億美元,雇用大約4千多位員工,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和批發零售。
目前經濟部也已經著手展開第3波陸資來臺的檢討作業。陸資來臺並沒有特別排除大陸國營企業,目前來臺投資的大陸企業,大約有10%是國營企業。


陸資固非天使,但也不必視之為魔鬼
2009
年來臺灣經濟景氣欲振乏力,長期被視為禁忌的陸資來臺課題,乃得以浮上抬面,許多被資金與市場緊縮壓的喘不過氣來的企業,對開放陸資存有極大的期待;另一方面,諷刺的是,當媒體風傳大陸將投資若干億美元進入臺灣股市時,政府有關部門卻忙不迭的立刻回應,表示臺灣有嚴密的安全措施,例如透過審核最終受益人等手段,來阻止陸資「犯台」。
其實,陸資既非天使,但也不必視之為魔鬼。從調整戒急用忍政策、藉大陸市場來發展臺灣經貿的角度而言,開放陸資應該是現在以及未來極其自然的事。但就兩岸現實而論,對陸資來臺的短期效應,存有過高憧憬或恐懼的,恐怕都非所宜。
反對黨人疑慮,北京是否會積極利用對台投資,破壞與顛覆臺灣經濟。然而平心而論,大陸對台工作是長期持續的,而正當臺灣政局與經濟驟然受困,各政黨交相指責之際,中共是否真有必要在此時貿然行事,坐實指控,看來應該是大可不必。
在大陸現行的體制下,官方態度當然很大程度可以左右民間資金的走向。大陸企業,無論股權成分為何,對於來臺投資應該都存有一定的意願。但是,一來受制於北京的態度,不敢躁進;二來也對臺灣的法令歧視感到疑慮氣憤,在人員與資金往來都還限制重重的情況下,即令臺灣局部開放陸資,可以預期大陸企業,泰半還是會裹足不前、觀望以待的。
至於極少數有能力、獲有大陸官方默契、資金可自行決定來臺與否的大陸企業,投資臺灣股市原本就問題不大、可能也早已行之有年,甚至也和「臺灣同胞」一樣被緊緊的鎖在股市之中。
其實真的不必賦予開放陸資如此多的政治聯想或經濟意涵,與其說開放陸資是兩岸關係中的一環,不如更健康地視其為我國經濟朝向自由化與國際化又邁前一步。外來資金投入臺灣,無論其為外資或陸資,當然都是臺灣經濟可以活化運用的資源。對於目前政府刻正擴大的全球招商行動,吸引包括陸資在內的外資一事,套句大陸台商的觀察:「深圳是用政策招商,上海是用實力招商,昆山靠的是服務招商」。則我們還是得自問一句:臺灣的今天與明天,要靠什麼來招商引資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la王寶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