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
最新一期中國經濟週刊指出,近年來,從百思買到芭比娃娃,從百事中國到達能、雀巢,愈來愈多歐美跨國公司正因中國的投資經營環境日漸艱難,而逐漸撤出中國市場或在中國的生產線。
2011年12月5日,法國達能乳品宣布,達能乳業上海有限公司暫時停產。兩天後,雀巢公司表示,為進行「相應調整」,雀巢將於2011年12月底中止在華東區的冰淇淋零售業務。
相對於達能和雀巢的遮遮掩掩地宣稱「暫時停產」和「相應調整」,百事中國則直接宣布退出其核心的瓶裝業務。
來自美國的全球最大家電及電子產品零售集團百思買(Best Buy ),去年2月22日突然宣布關閉中國所有零售門店,退出大陸市場。
儘管去年9月百思買曾表示將積極準備重返中國市場,但迄今仍未見具體行動。
美國美泰公司位於上海的芭比旗艦店,也於去年3月7日無預警關門停業。
去年縮減在中國業務或退出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還有歐洲最大的建材分銷商-法國聖戈班集團(Saint-Gobain)旗下建材銷售商「美頌巴黎」,以及歐洲最大玩具製造商仙霸玩具集團(SIMBA DICKIE)。
此外,還有越來越多的製造業正在將生產線移出中國,例如美國玩具生產商Wham-O將50%的飛盤和呼啦圈轉往美國國內生產;原本將部分汽車零組件外包給中國生產的福特汽車,也正將這部分生產撤回美國;美國ATM供應巨頭NCR同樣將部分ATM的生產從中國移回美國喬治亞州。
儘管大陸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11年大陸實際使用外資(FDI)仍較2010年成長9.72%,但來自美國的投資金額卻較2010年大減26.07%,來自歐盟27國的投資金額也下降了3.65%。
報導稱,歐美跨國企業紛紛撤出中國,主要是因為對許多行業而言,中國已不再是個「新興市場」,企業過去在中國可以輕易享有15%以上高利潤率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
另一方面,投資或市場准入門檻的提高和優惠政策取消,也讓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比以前更為艱難。
中國三星研究院戰略管理組首席研究員林瑞明指出,目前蘇州、無錫等長三角富庶地區都提高了投資門檻,對新進的外資企業不僅沒有過去的優惠政策,甚至還會對一些產業在諸如節能減排方面訂出很高的標準。
一家國際著名的跨國企業公關部門高層也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中國在2010年12月1日統一內外資企業與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稅,以及2007年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都讓外資企業的稅費增加了很多。
來自中國本土企業的強勁挑戰,也是跨國公司敗退的主因。英國工程機械諮詢公司Off-Highway Research指出,儘管美國建築設備供應商Caterpillary2005~2010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增長了三倍,但市占率卻從11%下滑至7%。
搶走其市場的並非是過去的死對頭-日本小松公司(Komatsu),而是中國本土企業。